首页 > 网络基础知识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江苏农业学报

安徽大学学报的自然科学版

数学

计算机科学

物理与材料科学

电子信息科学

化学

生命与环境科学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二等奖(04)

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评比一等奖(04)

《*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01)主任委员: Chairman王群京 WANG Qun-jing

委员: Members

Xiaoya Zha

(美国中田纳西州立大学)(国内编委按姓氏笔画为序)

Carlos Sa*edra

(智利康塞普西翁大学)

朱士信 ZHU Shi-xin(合肥工业大学)李玉成 LI Yu-cheng

吴小培 WU Xiao-pe陈发来 CHEN Fa-lai(*科技大学)

陈恩红 CHEN En-hong(*科技大学)肖亚中 XIAO Ya-zhong

张胜义 ZHANG Sheng-yi张战军 ZHANG Zhan-jun

汪继文 WANG Ji-wen周艺峰 ZHOU Yi-feng

郑诚 ZHENG Cheng范益政 FAN Yi-zheng

郭建友 GUO Jian-you胡舒合 HU Shu-he

高清维

彭思龙

(*科学院) GAO Qing-wei

PENG Si-long梁栋 LIANG Dong

解光军 XIE Guang-jun(合肥工业大学)主管单位: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安徽大学

主编:胡舒合

ISSN:1000-2162

CN:34-1063/N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肥西路3号

*:230039 1.本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征集中英文稿件,校外作者的稿件要求最好是本刊主学科范围内的、省(部)级以上*基金(如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攻关、博士点基金等)资助项目产生的研究成果。本刊拒绝一稿两投以及以外语已发表的稿件,以免影响本刊在国际数据库的检索。

2.本刊不收审稿费,但是为了不耽误你的时间请慎重决定投稿(不符合本刊的学科要求将不会进入审稿流程,直接退稿)。本刊坚持对部分审稿评价优秀、选题前沿或热点的稿件免收发表费。

3.本刊录用发表的稿件,为了便于学术信息的有序传播,需要作者转让部分版权,有关内容见网站首页的版权转让确认书,如果作者有特殊声名或要求时请来稿时提出书面说明。

4.本刊一般2个月左右决定是否采用,最长不一般超过3个月(因审稿专家的时间不好控制)。投稿时请作者核对注册的作者信息,特别是*(电话、E-mail等),我们会及时回复稿件处理的进度,作者也可以随时登录查询或及询问。

5.本刊实行严格的专家审稿机制:编辑初审决定是否符合接收的条件,再送同行专家审稿;编辑根据专家的意见筛选拟录用的稿件返回作者修改,评价一般或不宜录用的稿件及时通知作者退稿;送主编审查:是否按审稿意见修改、还有没有错误,决定是否录用。为提高稿件的外审效率,请作者推荐两位以上合适的专家供编辑部参考,专家的详细信息包括专家姓名、研究方向、职称、电话、E-mail等。

6.稿件录用的参考标准:

(1)选题的前沿性—–本学科研究的热点,读者面较广;

(2)研究的理论性—–对同行以后的研究工作有指导价值;

(3)论述的逻辑性—–论述正确,表达清楚,语言精练;

(4)写作的规范性—–图表清晰,标注规范,量单位使用正确,参考文献著录完整;

(5)摘要的信息量—–要素齐全(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清楚明了地反映出论文的创新之处,英文表达通顺;

(6)参考文献引用要科学、合理,特别要尊重已在本刊发表过相关论文的作者的劳动,引用时应尽量考虑引用,要有一定的文献引用量。

7.稿件要求:来稿应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练、可读性强,每篇论文必须包括中英文题名、中英文作者名、中英文作者单位、中英文作者单位所在地名及*、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图书资料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及第一作者简介。

(1)中文题名不超过20个汉字,不使用副题名,英文题名应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

(2)中文关键词标注3个以上,选词要规范;英文关键词与中文关键词一一对应,英文缩写应在第一次出现时先给出全称。

(3)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摘要,阐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应具有*性和自明性(不少于150个汉字);应采用第三人称写法,不要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切忌把应在引言*现的内容写入摘要,避免出现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文意一致,符合摘要写作要求。

(4)正文文章篇幅一般在8 000字以内。

(5)量和单位必须符合*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文稿中外文字符必须区分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字符的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符号请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表示变量的英文字母要用斜体,表示矢量、矩阵的英文字母要用黑体;物理量的单位用对应的英文表示不要用中文表示;阿拉伯数字与单位之间要空一格。

(6)文中图要直观、简明、清晰。图中的文字、符号、纵横坐标必须写清,并与正文保持一致。图版、照片必须图像清晰,层次分明,请提供矢量图或线条图,不接收扫描图。表的格式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所用文字、符号、单位要与正文一致。

(7)图、图版、照片、表均要求提供中、英文对照的图题、表题;图中横、纵坐标对应的物理量如有单位请标注(包括任意单位a. u.),无量纲的纯数除外;图中横、纵坐标对应的物理量只能用中文不能用英文表达。

(8)参考文献应注意引用近两年国内外及本刊的最新文献,所引文献应是作者阅读过的、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标注参考文献,文献序号按出现先后排序,并在文中相应处标出。参考文献的引用不得少于8篇,其著录格式示例如下:

专著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译者.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期刊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论文集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C]//论文集编者名.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学位论文作者名.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高校标注到学院或系),年份.

技术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专利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电子文献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出版地:出版者(网址、网站名、网页名),发表或更新日期.

(英文作者姓名著录方式为:姓在前,名在后,姓全写,名缩写且不加缩写点)

(9)在文稿首页页脚处注明基金项目、作者简介等信息。如果论文涉及有关基金项目的研究内容,请写明基金或资助机构的名称,项目编号;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学位、职称,研究生文章需其导师任通讯作者,并注明通讯作者的职称、是否硕博导师、E-mail。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的自然科学版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刊名《淮南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由淮南工业学院主办的以刊登理工科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为主的自然科学类期刊。1981年创刊,名为《淮南矿业学院学报》,1997年4月淮南矿业学院更名为淮南工业学院,本刊于1999年3月改名为《淮南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现为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34—1167/T;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1—0932)。该期刊旨在总结、交流本院教学、科研成果,加强与兄弟院校及有关设计、研究、煤炭生产建设等单位的学术经验交流,为不断提高我院教学、科研水

平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研究、专业技术应用、医学等领域具有创新性、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本刊是《矿业文摘》、《全国报刊文摘》常用中文期刊源刊,是*科技文献统计源刊和*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在1992—1996年被列为中文核心期刊。1989年获安徽省优秀高校学报二等奖;1992年获CUJA综合数据质量二等奖;1995年获安徽省优秀高校学报三等奖;1995年、1998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0年获首届《CAJ—CD》执行优秀奖。基础理论研究

专业技术应用

科学实验报告

科研成果报告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04)

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04)

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05)第一届:淮南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名单

主编:柴登榜

副主编:冯震海赵在田罗友椿

委员:田家裕孙文若蔡善明王聚超陈资平周治安刘峥程乃栋张恩广龚幼民邱尚周胡学文

第二届:淮南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名单

主编:柴登榜

副主编:白铭声罗友椿

委员:于震江王戊辰王聚超孙文若田家裕刘峥

刘蔼萍张恩广陈资平周治安胡企强胡学文龚幼民程乃栋蔡善明

第三届:淮南矿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名单

主编:白铭声

副主编:李贤国罗友椿

委员:于震江王聚超冯震海孙文若刘峥刘蔼萍

朱效嘉吴中立李茂萱张恩广陈资平周治安周绩贤胡企强龚幼民程乃栋蔡善明期刊名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刊名题写:淮南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汉语拼音: HUAINAN GONGYE XUEYUAN XUEBAO

期刊外文名: JOURNAL OF HUAIN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刊期:季刊

创办日期: 1981

主办单位:安徽理工大学

主编:程桦

责任编辑:何学华

编辑部副主任:梁星

编辑部通信地址: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编辑部

*: 232001

国内统一刊号: CN 34-1167/T

国际标准刊号: ISSN 1671-0932

发行范围:公开发行

国内总发行:全国各地邮电局(所)

国外总发行:*出版对外贸易总*(北京782信箱)

国内定价:全年20元,每期5.00元法律研究

经济管理

教育理论

教学研究安徽省高校学报优秀期刊一等奖(02-03)

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三等奖(04)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洞山

*:232001

安徽科技学院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

安徽科技学院是公办学校。

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的区别主要有性质不同、资金来源不同、举办者不同,具体如下:

一、性质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是指*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民办学校的本科专科学历是受*认可的,学信网可查。

公办大学:是*或地方*创办的大学,办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社会认可度较高。

二、资金来源不同

1、民办学校:资金来源,有个人自筹资金、个人智力投入(无资金投入)、个人和企业的投资、集资或入股以及捐资等。对于一个特定的民办学校来说,资金来源并不完全是单一的,可以是个人、集体、企业资金的混合。同时,非财政性经费并不排除国有资产的注入。

2、公办学校:*财政拨款。

三、举办者不同

1、民办学校: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主要有公民个人、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

2、公办学校:**部门。

学校简介

安徽科技学院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和蚌埠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服务*特殊需求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单位,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

学校始建于1950年,1965年开始举办本科教育,1993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历经安徽农学院凤阳分院、皖北农学院、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安徽技术师范学院等变迁,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2009年,学校正式被纳入安徽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凤阳校区和蚌埠龙湖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37万册,电子图书128万册;设有14个二级学院,50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农、工、理、管、经、文、法、医等学科门类;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特色专业11个;

学科体系

截至2016年4月,学校共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服务*特需项目专业硕士点1个。

省级重点学科: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作物遗传育种、植物营养学、兽医学、作物学、草业学

专业硕士点:农业推广

师资队伍

截至2020年5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200余人,其中具有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365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863人。*级、省级优秀教师1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5人,享受*及省*特殊津贴专家8人。柔性引进微纳分子传感器团队等省级领军人才团队。省级“115”创新团队4个,省级教学团队17个,省级教学名师16人,省级教坛新秀36人。校外特聘教授50人,特聘创业型企业家担任大学生创业导师65人。

人才培养

1、质量工程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拥有*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级特色专业2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4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7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省级特色专业10个、省级教学改革师范专业2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5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4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6门、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2个。

*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安徽科技学院-马鞍山雨润食品有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级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动物医学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车辆工程、环境工程

*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专业:动物医学、农学、农业资源与环境

省级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食品质量与安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管理师、卓越法律人才、机械电子工程、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

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中心、食品工程实验实训中心、机电工程省级开放实训中心、兽医临床诊疗实习实训中心、玻璃材料与工艺示范实习实训中心

省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种子科学与工程、农业资源与环境、机械电子工程、应用化学、环境工程、应用化学、植物保护

省级教学改革师范专业:农艺教育、食品科学与工程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物流管理、烹饪与营养教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市场营销、中*学、城乡规划、生物工程、编辑出版学、动物科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面向基层农科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农学类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

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动物生产类学科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安徽科技学院-安瑞科压缩机有限*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大达物流综合实训教育基地、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育基地、硅材料创新实践教育基地

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英汉翻译模拟仿真实训中心、汽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中心、外国语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人文学院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财经类应用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分中心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市场营销学、*用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营养学、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管理学、作物遗传育种、动物生产学、动物生理学、食品工艺学、种子生产技术、兽医*理学、土壤学、大学物理、动物寄生虫病学、植物保护技术、中**理学、大学物理、动物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学、中**理学、植物保护技术、动物环境卫生学、社交礼仪、会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食品毒理学、微型计算机原理

省级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建设计划:理工科专业多维度大学生创客实验室、农科专业大学生创客实验室

2、教学成果

2008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5项。2010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二、三等奖各3项。2012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2013年,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三等奖6项。

2004年在滁洲市首届“通力杯”青年创业大赛中,获一个银奖,两个优秀奖;2005年安徽省第二届“红皖杯”生态安徽青年公益广告大赛最佳广告语奖;安徽省“理性上网,爱我学习”演讲比赛三等奖;安徽省“知荣辱、树新风”演讲比赛三等奖;2006年安徽省大学生歌手大赛银奖,*大学生“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安徽赛区第三名。2007年学校学生获安徽省望之星演讲比赛三等奖,2008年安徽省首届“铁军杯”新四军的故事演讲比赛获一等奖,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赛区决赛二等奖;安徽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设计大赛活动中获大学生职业规划之星(金奖);2009年,安徽省“自立自强立志成才报效祖国”演讲比赛获三等奖。2010年,在安徽省第二届高校影视艺术大赛中获2个三等奖,第六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设计暨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安徽赛区决赛三等奖。

2004年,在安徽省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普通组表演类节目二等奖,在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普通组表演类节目三等奖。2005年,舞蹈《鼓乡情怀》在蚌埠市首届“小灵通”杯大学生文化艺术节舞蹈比赛中获三等奖。2007年,校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亮相长江流域民间文化艺术节,作品《鼓乡情怀》获特别创作奖。2008年,校大学生艺术团花鼓队参加魅力校园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并获银奖;曲艺作品《凤阳真是个好地方》获滁州市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二等奖,舞蹈作品《凤阳花鼓》获滁州市文学艺术奖(艺术类)三等奖。2009年,大合唱《在灿烂的阳光下》在省教育厅举办的“祖国万岁”合唱比赛中获三等奖。

科学研究

1、科研平台

截至2015年6月,学校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13个,省级“115”创新团队2个。

部级科研平台:农业部生物有机肥创制重点实验室

省级科研平台:安徽省玉米育种工程技术研究院、安徽省农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安徽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安徽省精准施肥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安徽省玉米工程中心、安徽省甜叶菊品种选育与栽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电气传动与控制省重点实验室、纺织面料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生物有机肥创制协同创新中心等

2、科研成就

截至2016年4月,学校承担*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10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15项。发表学术论文30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8项,拥有*标准、行业标准、发明专利92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15年底,馆藏纸质图书资料110万册,本地镜像电子图书约70.7万种,共享电子图书约28万种,本地镜像博硕士学位论文20多万本,学士学位论文29403篇。

图书馆先后订购了*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优秀博硕论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EBSCO、Springer等中外文期刊数据库,以及超星读秀、银符模拟考试题库和移动图书馆等,并自建了安徽科技学院本科毕业生学位论文数据库、明文化数据库、视频点播等特色数据库。

学术期刊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科技学院主办的以反映农业科学、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及高等教育领域的新成果、新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学术性刊物。主要栏目有生命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基础科学植物保护、土壤肥料、作物栽培。

学报创刊于1984年,季刊,为《皖北农学院学报》;1995年7月《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被*科委正式批准公开发行;2002年1月更名为《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9月更名为《安徽科技学院学报》,刊号:CN34-1300/N。

2004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三等奖”,2009年获“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学报二等奖”;2015年,获第二届“*高校农业期刊先进集体”。被*新闻出版总署、*知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收录。

学术交流

截至2020年5月,学校大力实施“国(境)外合作办学工程”,精心组织优秀大学生留学游学计划。先后与美国、韩国、英国、俄罗斯和*地区等26所高校建立交流与合作关系。拥有3个*级中外合作办学项目、5个省级中外合作办学校际交流项目。先后有255人赴美、韩攻读本科双学位,94名毕业生出国攻读硕士学位。

本文链接:http://www.hnxdcx.com/html/87966193.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