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居家生活知识

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谁怜越女颜如玉是什么意思

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是什么

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是贫贱江头自浣纱。这句话出自于《洛阳女儿行》,这首诗的全部内容如下: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洛阳女儿行》赏析。

全诗可分为两部分。从“洛阳女儿对门居”到“日夜经过赵李家”到为第一部分,构成了这首诗的主体,塑造了因遇而骤得富贵的“洛阳女儿”这一艺术形象。开头两句对“洛阳女儿”略作介绍。以冷语发端,自含鄙夷之意。下面两句说她的丈夫骑着宝玉络头、毛色青白相间的高头大马,她的侍女为她献上满盈金盘的鲤鱼片。一为侧笔映衬,二为正面描写,一虚一买,“洛阳女儿”的身价和地位显示出来了。一个普通的小家女子,朝夕之间竟身价百倍,原因就是嫁给了一位颇有身份的“良人”。遇者则贵、不遇者则贩的人生感慨,暗暗含在其中。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怎么解释

洛阳女儿生长在富贵人家,嫁到了富贵人家。她生活得多么富有,她的丈夫那么豪奢。

越中女儿也青春年少,也有美丽的容颜,却在江头独自浣纱。

这是不同命运的对比,是出身遭际的对比。她们的不同命运是生下来就注定了的。“洛阳”是都城,是权力和体制的核心;“越”代表体制以外的世界。在盛唐以前,对大多数人出身低微的人而言这是一个事实。个人的努力很难改变自己的人生遭际,也就有左思“以彼茎寸茎,荫此百尺条”的慨叹。盛唐以后,人们更多看到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变命运,韩愈有一首诗,写生在同一环境下的两个人因“学与不学”的差别,一个长成猪,一个长成了龙(乃一猪一龙)。

这是两种生活的对比。富贵者的生活何尝不空虚,贫贱者的生活未始不充实。

但作者还是为越女抱恨,“谁怜”二字,为其抱恨也。

作者对体制社会有一种疏外感,越女是他的化身。对体制社会有一点蔑视。体制内纷纷扰扰,多少达人尸位素餐!

越女对体制社会并无艳羡,所以诗人还是有骨气的;

越女对自己的生活境况又没有强烈的愤慨不平,所以缺少巨大的感情波澜,也就缺少了“风骨”的张力。

“谁怜”,——诗人只是轻微地叹息,些许不平中已可见看破红尘的苗头。或者说,社会的不平不是诱发了诗人打破体制、改变世界的愿望,而是惹起了他超离尘世的愿望。诗人的语气既是批判的,又是厌倦的,从厌倦走向淡泊。“自浣纱”未始不是清净的美好生活。

越女浣纱,自有一方洁净的天地。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一种人格力量。但这种力量又被“谁怜”二字抵消了一些,没有张扬开来。

王维的生活就是焚香扫地,饭僧默坐,既有“洛阳女儿”的影子,所以不免“寂寞”、“惆怅”的叹息;也有“越女自浣纱”的影子,所以能创造出清净超尘的境界。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洛阳女儿行

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①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珠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②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

注释

①才可:唐人口语,恰好的意思。

②越女:指春秋时期越国的美女西施。

名家点评

非不绮丽,非不博大,而采色自然,不由雕绘,此四子所以远逊也。(邢昉)

通篇写尽娇贵之态。(黄周星)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居于洛阳生活期间。诗题取自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中的“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诗人在这里用“洛阳女儿”来概指当时的贵族女子。全诗描写了贵族女子及其权贵夫婿骄奢*逸的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浮华背后所隐藏的腐化真相。其中,“季伦”指晋代富豪石崇,是骄奢的典型;“赵李”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汉武帝宠姬李夫人,代指皇亲贵戚。最后两句利用转折,以容颜如玉的越女在江头浣纱作对比,在强烈的反差中凸显主题,使前面的华丽描绘一下子变为对贵族生活乃至社会不公的冷峻批判。“贫家越女”与“洛阳女儿”由于出身不同,过着天差地别的生活。诗人通过对这两个女子生活境况的对比,揭露了社会上贫富悬殊的现实,寄托了寒门志士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王维的诗多以隐逸题材为主,此类批判现实的作品极为少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补全唐代诗人王维洛阳女儿行诗句谁怜越女颜如玉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翻译:

有谁怜惜貌美如玉的越女,身处贫贱,只好在江头独自洗纱。

摘要:

《洛阳女儿行》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写洛阳贵妇生活的富丽豪贵,夫婿行为的骄奢放荡,揭示了高层社会的骄奢*逸。

前十八句是叙述洛阳女出身骄贵和衣食住行的豪富奢侈,她们丈夫行为之骄奢放荡和作为玩物的贵妇的娇媚无聊,以及她们的交住尽是贵戚。最后两句以西施出身寒微作为反衬,发抒作者的感慨。

赏析:

诗的最后两句“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为第二部分。诗人把笔锋猛地一转,描绘出一幅貌似孤立实则与上文融浃为一的越女浣纱的画面。

美颇如玉的越国女子西施,在她未遇之时,身处贫贱地位,只好在江边漂洗罗纱。“谁怜”二字,一贯到底,造成快速的节奏和奔流的诗意,表达了诗人对不遇者的深切同情。其中也不乏感愤不平之气。

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 洛阳女儿行原文

1、谁怜越女颜如玉下一句:贫贱江头自浣纱。

2、原文:

《洛阳女儿行》

【作者】王维【朝代】唐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颜容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祗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本文链接:http://www.hnxdcx.com/html/879658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