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阴岭秀 积雪浮云端 祖咏《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原文_翻译及赏析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唐代·祖咏《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诗三百首,冬天,写景写雪译文及注释
译文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著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创作背景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三十一。下面是*古典文学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据《唐诗纪事》卷二十记载,这首诗是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作的。按照规定,应该作成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他只写了这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已经完满了。”这真是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
题意是望终南余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余雪”。“阴”字下得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濛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贾岛的《望山》诗里是这样写终南山的:“日日雨不断,愁杀望山人。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久雨新晴,终南山翠***流,长安百万家,家家门前张开一面新崭崭的屏风,非常好看。唐时如此,现在仍如此,久住西安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余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余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守清规戎律,再凑几句了。
祖咏唐代诗人。洛阳(今属河南)人。生卒年不详。少有文名,擅长诗歌创作。与王维友善。王维在济州赠诗云:”结交二十载,不得一日展。贫病子既深,契阔余不浅。”(《赠祖三咏》)其流落不遇的情况可知。开元十二年(724),进士及第,长期未授官。后入仕,又遭迁谪,仕途落拓,后归隐汝水一带。
祖咏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澹万里凝。罗襟湿未乾,又是凄凉雪。酒酣应对燕山雪,正冰河月冻,晓陇云飞。再折柳穿鱼,赏梅催雪。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冻云宵遍岭,素雪晓凝华。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霜欺。野客预知农事好,三冬瑞雪未全消。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寒气先侵玉女扉,清光镟透省郎闱。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出自哪里
出自唐代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译文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注释
⑴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余雪:指未融化之雪。《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⑵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⑶林表:林外,林梢。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名诗赏析
【出处】
唐·祖咏《终南望余雪》。
【意思】
终南:即终南山,距陕西西安南约六十里。阴岭,指山之北侧。诗写从都城长安遥望终南山雪后景象。浮云缭绕,积雪未融,晚霞映照下,明亮多姿,山岭高处的树林也涂上了一层绚丽的色彩,夕阳西下,雪后暮色中,山岭寒明更给都城平添寒意。全诗凝练紧凑,被誉为咏雪佳作。
【译注】
远望终南山的北面,景色秀丽,山峰上的积雪好像浮在云端。山林上已露出雪后的晴色,雪开始化了,傍晚的长安城里却增添了寒意。终南:长安南边的终南山,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阴岭:山岭的北面或背阳面。浮云端:山峰高耸入云,峰顶的积雪像浮在云上一样。林表:山林的表层。霁(jì)色:雪停后出现的晴朗天气或阳光。
【用法例释】
用以形容山林雪景或雪霁初晴的景色。[例]可是,不到国庆节,便是玉龙横空,寒气冲天了。早晚看那山上雪,顿觉凉气袭人,我想祖咏的诗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便是写的此情此景了。(刘章《雾灵春色》)
【全诗】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题解】
据《唐诗记事》载,此诗是作者在长安应试时所作。按规定,应试诗须作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祖咏仅写此四句就交卷,有人问他为何不依规定写,答曰:“意思已完。”后被传为写文章无话即短,不必画蛇添足之佳话。诗写立足长安城,南望终南山阴岭残雪之景。诗题又作“望终南残雪”。
【作者】
祖咏,唐代诗人,生平见前北京《望蓟门》诗。
【注释】
①阴岭:泛指终南山的北麓诸峰。②林表:指树梢。霁: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鉴赏】
唐代五言绝句。祖咏作。《唐诗纪事》卷20载,祖咏在长安应试时,主考官所命诗题为《终南望余雪》。祖咏赋诗4句:“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有人问他为何不按应试诗的规定写足6韵12句,祖咏回答:“意尽。”这首五绝诗虚实相兼,含蓄隽永,仅20个字就创造了一个深邃的意境。唐人殷璠评论祖咏诗为“剪刻省净,用思尤苦”(《河岳英灵集》),正道出了此诗的特点。清人王士禛把这首诗与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己洁”,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韦应物的“门对寒流雪满山”并列,称为咏雪的最佳诗句(见《渔洋诗话》卷上)。在唐代应试诗的写作中,祖咏此诗及其摆脱羁束的行为均值得称道。
【赏析】
唐朝科举要考诗,试官出的诗歌叫“试帖诗”,由朝廷现定格式,限用官韵。中唐以前,至少要写四韵八句,中唐以后,则规定为六韵。试帖诗有如后来的八股文,大都没有价值,早已不复留传。祖咏这首诗也是试帖诗,却独能留传至今,为人称道,这是极耐人寻味的。
据《唐诗纪事》载,祖咏在长安应考时,只写两韵四句就交卷了。诗官认为不合格,问他为什么。他说:意思都完了。祖咏这首试帖诗成功的奥秘就在这里。
诗的首句点明诗人望终南山得到的总印象:秀。终南山在长安南,诗人看到的’是北侧(山北侧背阳,故曰“阴”)。此时山上尚有余雪,时令大约在冬末,暖气微侵,严寒犹厉,一个“秀”字,点出了终南山凌寒屹立的神采。第二句,则紧扣诗题,把首句的秀字具象了。为何不是“积雪堆满山”呢?因为是“余雪”。山腰以下的积雪当已消融,只有山巅高寒积雪尚存,终南山高耸入云,因而所见只能是“积雪浮云端”了。这句诗不仅扣住了“余雪”二字,特别着一“浮”字,写出了山之高峻,同时又描绘出山顶积雪空灵轻盈之状,秀美无比。诗人观察景物之细之准,遣词用字的功夫之深,亦由此可见。仅此二句,诗人已经把“终南望余雪”五字都写到了,但“余”字尚未写尽,诗人便在后两句中尽情发挥“余”字后劲。第三句写雪后天晴,云破日出,树林顶端洒满了明亮的阳光。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补写了“余雪”的原因:天晴(“霁”)。同时用明亮的色彩与云端的白雪映衬,更增添了终南山的“秀”色。第四句,则由视觉写到感觉,写出了“余雪”造成的后果:“增暮寒”。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积雪融化时吸收大量的热,特别是到了傍晚,日落西山,天气会更觉寒冷,身在城中的诗人自然要觉得“增暮寒”了。写到这里,“终南余雪”的秀色不仅尽呈眼前,而且积雪融化所产生的寒气也凛凛然侵人,的确意思都写完了。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意尽而止,绝不画蛇添足,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假苦祖咏也同其他举子一样,为中举硬要拼凑四韵八句或六韵十二句,今天我们就读不到这首美妙的诗篇了。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意思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翻译
1、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翻译: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2、此诗歌出自唐代祖咏的《终南望余雪》。
3、原文:
终南望余雪
【作者】祖咏【朝代】唐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4、译文: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的意思
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终南阴岭秀的意思是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积雪浮云端的意思是,皑皑白雪,若浮云间。这句话是唐代诗人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时,写下的一首应试诗,全文为: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意思是:遥望终南,北山秀丽,皑皑白雪,若浮云间。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晚时分,长安城内又添了几分积寒。
本文链接:http://www.hnxdcx.com/html/8796562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