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居家生活知识

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失真论文好写吗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有哪些

1、法制不健全,执法不严,法制观念淡化,有法不依

新《会计法》对会计人员的行为作了较为详尽的规范,对违规行为作了相应的量化处罚的规定。但在以往的较长时间内,经济领域的法制是不够健全和不够完善的,由此造成了会计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体现在工作中就是对每项经济业务的处理不够严谨;另外,在我国目前状况下,许多职能管理部门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甚至存在着权钱交易,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普遍。

2、会计人员自身素质差

有的会计人员不熟悉*政策、法规,甚至对于专业知识也达不到要求。业务素质低,缺乏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的会计工作中,或是不自觉地违返了*政策、法规;或是对经济业务不能够进行正常的帐务处理和会计核算;或是在会计处理的过程中马马虎虎,缺乏应有的责任心;或是唯上司意志是从,丧失原则。无论是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都与会计工作规范化,法治化要求在较大差距。

3、企业管理部门、企业*的非法干预造成主观意识上的会计信息失真

企业管理部门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授意并指使会计人员编造虚假的会计信息,以达到控制、占有或骗取*及企业、出资人资产的目的,出现*腐改、群体犯罪等行为,从而导致大量造假案件的产生。虽然会计对于做假帐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大多数假帐的主要责任并不在会计,而在于有权支配会计的人,即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法人代表。无论怎么说,会计是受命、受制、从属于单位领导的,领导要求怎么做,会计不敢不那样做。如果胆敢抗命,会计就只有下岗的份。虽然会计也可以以《会计法》为武器在一段时间内使领导的违法指令受到抵制,但这种情形断难长久。领导岂是吃素的,会长期容忍一个敢于和他作对的会计吗?

4、对*干部的政绩考核不严

政绩考核多是以上交*财政收入为主,很多干部出于个人利益动机,就给企业下达利税指标,若企业完成有困难,就暗示甚至鼓励企业在会计报表上作假,其结果是*和企业利益受损,而个人得益。这就是所谓的“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问题。

5、执法监督力度不够

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会计人员的配备,不但资格条件达不到要求,而且岗位分工不明确,岗位牵制弱化,重要经济业务的批准与报告制度得不到履行,根据经营者意志改写会计记录的现象大量存在,从而使内部失控。内部审计受单位领导控制,很难发挥其作用。作为社会监督主体的会计师事务所未能够*承担起“客观、*、公正”的执业责任。少数事务所受自身利益驱使,执业态度不端正,风险意识淡薄,审计过程中搞人情风,搞私人交易,走过场,甚至违反职业道德为客户作弊,出具假报告,为会计信息失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企业会计信息失真有什么危害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经营成果失真。有些企业和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虚列收入、乱挤乱列成本费用、支出和财产损失不及时记账等手段,虚报利润或亏损。

(二)资产计价失真。有些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不按有关制度进行计价,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占有数。

(三)会计核算资料失真。有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为达个人目的,将请客送礼、行贿、挥霍浪费等非法支出,采取打白条、伪造发票、收据等手段纳入合法支出项目中,给*腐化分子提供方便。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使*不能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造成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可能偏离经济运行的正确轨道,导致决策失误。

(二)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仅造成大量*税收流失,还造成许多不良*,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三)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加剧了分配的不公,使分配进一步向个人倾斜,企业积累减少,发展后劲削弱。其次是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行*、贿赂、挥霍公款等,实现经济犯罪。

(四)会计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企业自我评价和决策,有可能使企业破产、职工下岗,造成社会不稳定。

求论证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不是会计职业道德问题

会计职业道德与会计信息失真的探讨刘群

(黑龙江大学实业总*,黑龙江哈尔滨150080)摘要: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信息失真是两个既联系又有区别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与会计的职业道德有关,但不是主要的原因。*加强了有关法制建设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会计失真现象,要彻底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充分发挥监督部门的监督作用,从严执法,增加会计信息主动失真的违规成本,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厘清监管责任,加大监管力度,从制度和机制上加以保证。

关键词:会计人员;职业道德;信息失真�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 2006)04-0099-03《*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提出“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人员在从事会计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会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会计行业的表现特殊形式。会计职业道德从道义上规定会计人员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和行为对待本职工作,以及待人、接物、处事所应履行的职责。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对于充分发挥会计职能,为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会计职业道德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是其有广泛的社会性所决定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是为人师表,影响的是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营业员的职业道德影响的是顾客,而会计的职业道德则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有经济活动,就有会计行业,这是会计这一行业与社会经济有着密切联系所决定的。会计行业承担着重大的社会责任,稍有不慎,就会给*和社会造成重大的损失。这是学术界至今仍然探讨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人们在探讨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时往往与会计信息失真相联系。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状况。其突出表现为:原始凭证失真、帐簿失真、报表失真、信息披露失真等。由于会计人员是掌握会计信息的第一人,因此,人们自然把这一现象与会计的职业道德联系在一起。在会计信息失真中,对会计人员来说有的是客观存在的,有的是主观故意,这一说法是比较公正的。�

目前,我国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度的进程中,将对原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制度、管理方式进行改革,对一些会计人员来说一些过去熟悉的业务在改革中被取消或更新了,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制度出台了。“会计电算化”过去只是大学会计专业的选修课,现在各企业、事业单位普遍采用计算机技术。在这种新旧体制交替过程中,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会计队伍中不乏知识老化、又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人;缺乏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的人;他们的业务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如果要求一些不学法,不懂法,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知之甚少的人去遵纪守法,去依法办事;要求知识老化,又缺乏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人在新的条件和环境下开展工作则是不客观的。这是会计信息失真存在的一些客观原因。�

在实际工作中,因上述原因造成会计失真的现象是存在的。因此,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和技术,使会计人员具备从事会计工作所必备的必要知识、方法和技能。这样就会基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我国实行会计从业合格证书制度以来,没有会计从业合格证书的人则不能从事会计工作,各单位及时组织会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进行继续教育,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业务知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要求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越来越少,而会计信息失真大量的是主观故意。�

在会计信息失真中,主观故意一般来说有两种:一是会计队伍中个别人利用手中职权,采用销毁原始凭据、重复入账、隐匿收入及虚挂虚冲等手段瞒天过海,侵吞公款,失去职业道德;二是迫于单位负责人的压力调节收支报表等,失去职业道德。会计信息失真表现为:原始凭证失真、帐簿失真、报表失真、审计监督失真等,并由此给*、投资者及相关人员和单位造成损失。于是人们把经济损失与会计职业相联系。表面上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会计所为,一些文章归结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其实不然。我们不否认个别会计人员的素质、职业道德不高致使会计信息失真。从理论上说,如果会计人员职业道德高尚,他们爱岗敬业、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他们熟悉法律依法办事,就不会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我们认为这是把问题简单化和理想化了。人所共知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企事业单位领导的压力。企事业单位*在个人经济私利驱动下,指使会计部门和会计人员弄虚作假,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特别需要提出的是,上市*作为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领跑者,尽管近年监管部门加大了执法力度,但会计信息主动失真的情况仍然大量发生。有的不仅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对公众甚至在国外也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解决会计信息失真仅靠会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关部门注意强化单位负责人的法律负责制。在修订后的会计法第4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第21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财务会计报告真实、完整。”第28条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从而改变了原会计法中“单位*领导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其他人员执行本法”的规定,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行为负主要责任,这实际上是要解决会计信息失真过程中,通过强化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来减轻会计人员的压力,使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失真同样负法律责任。同时,*及有关部门一方面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和制度,一方面加大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打击力度。会计法从颁布实施到现在,不断修订和补充;在《会计法》第27条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一制度的内容包括“(1)记帐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2)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3)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4)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各单位按这一要求都建立了相应的审计制度。从法律、法规、到审计制度、机构的建立都比较完善,来确保会计信息不失真。同时,为了避免本单位审计人员不负责任,上级审计部门对下级财务有审计任务,按理说应该不出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了,事实上问题还是不断出现。�

2006年9月11日,*审计署发布2006年第5号审计公告,公布了42个部门单位2005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个别项目预算执行和部分专项经费管理不够规范;预算未细化到具体单位和项目;预算项目执行不及时;有些项目未按进度申报预算,财政资金闲置;未将国有资产收益纳入预算管理。另外,一些单位存在历年结余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虚列外事经费,自行处置资产,形成账外资金,挤占、挪用、截留财政专项资金,挪用科研专用基金,转移财政项目资金,未按规定权限批复基建项目等问题。”①我们的法规是不断完善的,为什么这一类问题一再出现?我们认为:一是一些单位的审计部门形同虚设。和会计人员一样,一个单位的审计人员是否从事审计工作,是由这一单位的领导决定的。在审计活动中,审计人员的行为和财会人员的行为都受本单位领导的控制,在工作中处于被动局面,同级审计很难发挥作用;二是上级审计部门的审计工作缺少必要的控制和监督。事实是被审计出来问题后,经过一些人的“活动”,大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审计是以*本位,而*为本位是比较抽象而不是具体的。三是*的一些制度还是不够完善,使人有空子可钻。如预算外收入问题,*应该进行统一管理,不能由各单位直接收取和使用。四是改革不彻底,没有实行民主财政。五是没有充分发挥人大的监督作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有些制度不完善,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必须采取坚决措施,认真学习有关*对财政管理的先进方法和技术,强化改革,才能彻底杜绝会计信息失真现象。��

注释:�

①据新华社北京9月12日电

会计信息失真有哪些危害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

(一)经营成果失真。有些企业和单位,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虚列收入、乱挤乱列成本费用、支出和财产损失不及时记账等手段,虚报利润或亏损。

(二)资产计价失真。有些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不按有关制度进行计价,造成资产计价的伸缩性,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占有数。

(三)会计核算资料失真。有的企业负责人和会计人员;为达个人目的,将请客送礼、行贿、挥霍浪费等非法支出,采取打白条、伪造发票、收据等手段纳入合法支出项目中,给*腐化分子提供方便。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一)企业会计信息失真,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使*不能正确判断当前的经济形势,造成出台的各项经济政策有可能偏离经济运行的正确轨道,导致决策失误。

(二)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仅造成大量*税收流失,还造成许多不良*,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三)会计信息的失真,首先加剧了分配的不公,使分配进一步向个人倾斜,企业积累减少,发展后劲削弱。其次是给一些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进行*、贿赂、挥霍公款等,实现经济犯罪。

(四)会计信息失真,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不利于企业自我评价和决策,有可能使企业破产、职工下岗,造成社会不稳定。

本文链接:http://www.hnxdcx.com/html/87964455.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